小本致富好项目

中科红海湾扇贝养殖技术

| 点击:

【www.yangshiquban.com--小本致富好项目】

本视频由CCTV提供

  [农广天地]中科红海湾扇贝养殖技术(20150315)   

  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主要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选育的优良新品种中科红海湾扇贝的形态特征,品种优势,生活习性,适应环境,以及该品种的育苗技术,海湾暂养和海上商品贝养成技术。希望能对广大的扇贝养殖户介绍中科红海湾扇贝养殖技术,了解这个新品种的特性有所帮助,从而更好地掌握它的苗种繁殖,和海上商品贝的养成技术。  

  播出时间:2015年3月15日19:00-19:30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播出  

  相关资料:

  中科红海湾扇贝养殖技术  

  海湾扇贝属瓣鳃纲,异柱目,扇贝科,扇贝属。原产于美国太平洋沿岸, 又称大西洋内湾扇贝。软体部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其营养成分均衡、丰富。闭壳肌(简称贝柱)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过蒸煮晾干后制成“干贝”,属海产“八珍”之一,是名贵的水产品。 

  “中科红海湾扇贝”平均壳高5.68厘米、壳长5.97厘米、壳厚2.65厘米,平均体重41.2克,出肉柱率14.08%。与普通海湾扇贝对照,“中科红海湾扇贝”的特点是在壳高、壳长及壳厚的比例上无明显差异,但贝壳颜色纯正,为鲜艳的桔红色,生长速度快,规格均匀,无“老头苗”现象,壳高、壳长、壳厚均大于普通贝5%以上,鲜贝重量增长17.7%,肥满度提高了11.2%,出肉柱率提高26.4%。由于规格大、出肉柱率高,每笼中科红海湾扇贝比普通海湾扇贝增加产值3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中科红海湾扇贝”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具有明显性状优势且遗传稳定的养殖贝类新品种,相关技术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中科红海湾扇贝”的成功养殖,为海湾扇贝养殖这一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湾扇贝养殖技术

  1、网笼制作必须配套、合理按每亩养10万粒计算,每亩需要直径300mm(最好采用350mm)、层数为8-10层的养成笼400个(目大15-20mm)。同时需要目大3mm和5mm的小苗暂养笼,分别为30个和20个。以作养苗和疏苗用。不论是养成笼或是暂养笼在缝制时,层间距(100mm)的各塑料盘一定要保持相互间的平行,不允许有一层出现歪斜现象。因为只要有一层倾斜就会造成全笼各层扇贝分布不均匀,堆积到一边去,影响扇贝的正常摄食和生长。另外,在缝制网笼时,不论是各层间或缝合线都要一扣一扣地认真缝好,不要隔扣或掉扣,以防“串苗”和“跑苗”现象发生。 

  2、要选用“早、壮、大”苗种海湾扇贝与其他扇贝不同。它必须是当年育苗、当年就达到商品贝规格能够全部收获才有意义,这是因为海湾扇贝的生活周期只有一年,所以养殖海湾扇贝要早育苗(每年3-4月进行控温育苗),应尽量使用早苗、大苗和壮苗。由于育苗的进展不顺利,往往每年都会出现一定量的晚苗和弱苗,绝不可为了省钱购买晚茬苗。因为晚茬苗往往会贻误扇贝的快速生长期,严重影响养成效果。海湾扇贝养殖用苗,最好选用6月中旬以前就达到壳高5mm的商品苗。分笼养成的时间,只要苗种达到养成规格,应以尽早为宜。 

  3、要及时疏苗、倒笼因为海湾扇贝从苗种培育到成贝收获,才半年多点时间,实际上养成时间才4个多月。所以小苗购进后就要加强海上管理,凡是壳高达到5mm时就要及时筛选进暂养笼(目大3-5mm)。当壳高达到20mm时,就要抓紧倒入养成笼(目大20mm)进行养成。切不可等小苗壳高全部达到5mm后再进暂养笼,更不可等暂养笼中的贝苗壳高全部达到20mm再进养成笼。而是要分期筛选、分批对待,暂养笼中的贝苗有20-30%的达到壳高20mm的就要把大苗筛选到养成笼中。一般经2-3次筛选,贝苗几乎都能进入养成笼中,这样既能促进贝苗快速生长,又能提高贝苗的成活率。 

  4、分苗密度要合理分苗密度,是指每笼每层的布苗数量。合理的布苗密度是海湾扇贝高产高效益的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有些生产单位片面认为海湾扇贝的个体比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个体小,所以在养成中人为地增大每层的布苗密度,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海湾扇贝是暴食性、速生性贝类,它所以生长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滤水量大、摄食量大。如果人为地增加养成密度30个/层较40个/层养成密度产量增18.2%,www.cydianzi.com产值增36.7%,所以海湾扇贝的放养密度以30个/层为宜。 

  5、要增加网笼的稳定性海湾扇贝足丝极不发达,附着很不牢固。在风浪天气里,特别是水深较浅的海区,网笼随着风浪颠簸,扇贝间相互碰撞,不仅影响扇贝的正常摄食,同时也造成扇贝壳缘磨损,严重影响其成活率和生长。所以增强网笼在水中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增产技术措施。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增加坠石,即每个暂养笼和养成笼的下端都要系一个1-1.5kg重的石块;二是,使用多层笼(8-10层)淘汰少层笼(5-7层);三是,使用吊漂的浮绳可控制在100cm左右的水层;四是,适当增加养殖水层,特别多风浪海区,到台风季节水层尽量放到3m以下。 

  6、科学管理海湾扇贝的足丝较弱、附着能力差,加之海湾扇贝本身比较光滑、养成期短,网笼不易过多地附着浮泥杂燥,没有必要经常洗刷。经常洗只会人为地破坏它比较安定生活环境。生产实践证明,过勤的洗刷网笼反而会造成海湾扇贝减产。所以海湾扇贝的养成管理比较简单,只需经常检查是否有掉漂、缠架、丢坠石等现象发生,特别大风过后一定要抓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另外,在台风季节和汛期来临之前,应抓紧普遍加深养殖水层(3m以下),以保证扇贝安全正常生长。 

  相关新闻: 

  中科红海湾扇贝养殖优势 

  海湾扇贝的遗传改良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重要海水养殖生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山东省科技厅重点科研课题“扇贝的新品种培育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由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四年多的研究,于2月28日通过了由河北省水产局主持对“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规模繁育进行的现场验收.这标志着我国海湾扇贝的海水养殖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海湾扇贝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的优良海水养殖贝类,现已经本土化并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海水养殖产业。但海湾扇贝同其它养殖贝类一样,也是野生家养型,未经过人工定向选育。近年来由于种质退化严重,使病害发生频繁、个体小型化严重。培育出具有鲜明种质特色、出肉率高、抗逆性强、生长快的海湾扇贝新品种是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张国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1999年在家系培育的基础上获得了部分红壳色子代,2001年又从河北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获得了从美国新引进的红壳色海湾扇贝,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海湾扇贝的家系和群体水平的选育和纯化研究。以这些材料为基础,经过几年的研究,张国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在海湾扇贝的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海湾扇贝壳色-数量性状复合选择和自交-小群体平衡的育种模式,培育出具有明显性状标记、出肉率高、抗逆性强的“中科红海湾扇贝”,在国际上首次对海湾扇贝进行选择育种并获得阶段性成果,并进行进一步的选择和纯化工作。研究揭示,海湾扇贝的贝壳颜色是遗传的,自(近)交能获得壳色较纯的子代,以壳色为标记对数量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可能获得表型明确、性状优良的贝类新品种。  

  为了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河北省水产研究所的协作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中科红海湾扇贝”品种选育推广示范。经过壳色和数量性状复合选育的“中科红海湾扇贝”的主要特点是养殖群体的95%以上的子代个体为橘红壳色,成活率提高15-20%,生长速度提高10-15,出肉率增加5-8%。2002年通过家系培育获得苗种近50万余粒,2003年在群体选择的基础上培育苗种近10亿粒,可满足近万亩海面的养殖用苗,近期还将再生产10-20亿粒。  

  该研究成果已经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进行推广,并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渔农民对“中科红海湾扇贝”养殖情况反映良好,养殖规模迅速增加,苗种售价也高于普通海湾扇贝苗种。课题组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中科红海湾扇贝”的健康养殖,为我国海湾扇贝的品种选育,促进海湾扇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2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对“中科红海湾扇贝”繁育成功进行了首次验收。2003年2月,由河北省水产局主持对“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规模繁育进行了现场验收。专家们认为,“中科红海湾扇贝”是我国第一个通过人工选育、具有明显性状优势且遗传稳定、实现规模生产的养殖贝类新品种。该项研究的突破,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良种化进程和产业的升级换代,使我国在贝类品种培育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本文来源:http://www.yangshiquban.com/show-15-1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