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致富好项目

高密扑灰年画

| 点击:

【www.yangshiquban.com--小本致富好项目】

本视频由CCTV提供


过年贴“年画”,比起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来说,“年画”更能体现出人们对众多不同夙愿的追求,于是各地不同题材,风格各异的年画,也就随着春节的喜庆和祝福,纷纷地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我国山东高密地区的“扑灰年画”,以其艺术特点独特,地域色彩浓郁,以及特有的传统绘画工艺,成为了我国众多年画作品中的一枝奇葩。在本期的节目当中,就将带观众朋友们去领略一下这“高密扑灰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高密扑灰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世界一绝”,在画坛上被称为“民间写意画”。制作高密扑灰年画的艺人打好腹稿以后,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一、扑灰年画 

  (一)起源的观点 

  扑灰年画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及青岛平度年华的影响。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它的创始者,据传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他的名字已无资料可查,只能凭借民间的一些传闻,来推知他的情况。最初,他们为了生计,便临摹一些文人画及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慢慢地,他们便以文人画及庙宇壁画为基础,对其进行了借鉴、创新,从而产生了最里的扑灰年画。初期的扑灰年画大都是以神象、墨屏花卉为主。到明代中叶,"墨屏花卉"已销行于市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1860)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的成熟期。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之先河,收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为徒学画(据公婆张氏家谱 记载)。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四弟便仿学师傅,作墨屏花卉画于街市变卖,以补农田歉收的不足。这样作的结果,大大体现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性质,扩大了它的行销范围及其在人们中间的影响,从而促进了高密民间年画的兴起与传播。到乾隆末期,三人艺满归里,公开办作坊,收徒弟,以比师傅更大的派开起了画店。 

  (二)扑灰年画的工艺特点 

  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扑灰年画的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逐渐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内容也大多围绕中国的传统习俗。对中老年,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寿有余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曾在高密民间风靡一时。“刷刷刷,一溜栽花。大笔狂涂,描子勾拉。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花。”这首顺口溜,既说明了高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也道出了它的制作手段。"刷刷刷"自然是指扑灰年画创作的速度。民间画师为了追求效率,也为了销售的需要,在作画时恣意挥洒、不加雕琢的风格就表现出来了。“大笔狂涂,描子勾拉”是指扑灰年画的笔法。“大笔狂涂”是“意”的体现,“描子勾拉”是“工”的写照。 

  (三)制作流程 

  1、烧炭条2、起稿3、画灰4、打壳子5、扑灰6、落墨(也叫勾线)7、扫灰8、粉脸、粉手9、开脸10、熏脸11、涮脸、涮手12立眼13、乌眼14、开眉眼15、点嘴16、丝头发、耙头发17、上色18、涮道(染道)19、涮花、点叶撇草20、描粉21、画金22、磕花23、罩明油24、耙胡须、丝胡须25、刷边、裁边26、提款成画。 

  二、扑灰年画的传承保护形式 

  (一)扑灰年画的传承保护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即社会性传承保护与家族式传承保护。社会性传承保护主要通过以高密市委、市政府为主体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联合进行,与各高等院校的扑灰年画课题研究性传承同步进行。家族式传承保护主要采用原生态生产性传承,并通过传承人趋于自身利益的自觉保护意识在传承过程中的延伸来完成。

  (二)扑灰年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自清王朝末年,即光绪年间开始,就已经无可奈何地进入"更年期",出现衰老的征兆了。二十世纪初虽有一度知名度兴盛,但那只是印刷销售上的繁荣,而在题材内容,艺术特点上却是陈陈相因失去了创新和活力。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

  相关资料:

  高密扑灰年画

  一、审美功能——形式与内涵的结合

  扑灰年画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或者是传统的节令风俗和婚嫁习俗,反映了传统社会民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它将实用性与装饰性密切结合,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体,同时又体现着民众的生活经验与价值取向。

  扑灰年画是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组合,实用功能始终是扑灰年画存在的基础性动力,同时审美功能对扑灰年画来说也极其重要。扑灰年画的审美因素主要体现在其图案的造型美和内涵美上。扑灰年画体现着民众对美的渴求以及体验美的愉悦,这种满足和享受并不是无源之水,其创作源泉和内容选择都来自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她们的年画作品富于创造性,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当地民众美好的人生追求和质朴的审美观。扑灰年画色彩和造型的象征性、随意性都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意识。各种不同类型、风格的年画人物,如石榴,鱼、神话人物、青蛙、莲花、胖娃娃组合在一起等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象都聚集在一起,给人无尽的想象。

  扑灰年画民俗符号的建构满足了民众的审美要求,美的造型传达着美的意愿,也直观反映着民众的信仰世界,扑灰年画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传承、巩固并完善区域内民众的信仰体系。

  二、教化功能——从教化、助人伦

  高密扑灰年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大都取材于世俗的社会生活,服务于城乡劳动大众,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进行传统的伦理与美德教育、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而笔者认为,扑灰年画是当地民众情感世界和价值世界的艺术化反映,它规范了一些民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传递并塑造着民众的价值观、道德观,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就体现了扑灰年画在民众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传统的民众生活方式与扑灰年画的创造不仅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扑灰年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众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伦理道德观念深刻影响、制约了民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规范社会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和尺度,它渗透在民众的观念、行为、信仰、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扑灰年画在民间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过程中亦具有广泛的和形象的体现,体现了民众深沉的情感观念和伦理道德要求。例如,著名的扑灰年画《二十四孝图》。它反映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孝敬老人的一些动人传说的年画。其中的讲授孝子的“老莱子”故事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人们常常用画上的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儿女,以求他们将来能做一个孝道子孙。

  三、维系功能——民俗活动中的 “文化媒介”

  年画是表露情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社会交往、构建人际关系网的“媒介”和“润滑剂”。民众从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类型出发,将那些极为普通的生活场景、行为、关系通过巧妙、美观的色彩、造型组合配置,融入民众情感和生命意识,实现了扑灰年画与民众心理的律动。

  一方面,扑灰年画作为民众社会交往的手段和中介,有助于在共同的文化心理下采用相同的文化形式构建社会。例如,在山东民间,供灶神是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家家户户都会“请”灶神。灶神年画在灶神崇拜的民俗活动中,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媒介,极大地满足了乡民们的文化心理需要,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功能。可以说,民间信仰的存在并不一定能产生年画艺术,但扑灰年画艺术却承载着多元性的民间信仰体系。

  另一方面,在高密,扑灰年画是民众情感的物质载体,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不仅是个人关系的表达,而且往往隐含有强烈的生活习俗和社会规范。作为民间信仰的年画常常是作为一种不自觉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威严调节和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时能起到法律、法规所起不到的作用,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四、记录功能——民间历史的记忆

  传统的民众生活方式与民间艺术的创造不仅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民间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众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扑灰年画在民间不仅作为广泛使用和实用的一种民俗艺术而存在,而且其价值体系意义实际上使其成为中国社会的民间信仰,即民众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社会关系、生产实践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扑灰年画向整个大众文化生活渗透其价值取向,在现实的文化实践中要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生活。

  民间信仰贯穿于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它时刻贴近时代与生活,并以一种开放的态势,把完善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以及展示人的超越追求作为其根本的价值指归。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民间年画真实记录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状态,反映了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对于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社会文化全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yangshiquban.com/show-15-159-1.html